為什么供奉關公銅像
關公,本名關羽(160-220年),本字長生,后改字云長,河東郡解縣(今山西運城)人,東漢末年名將,關羽去世后,逐漸被神化,被民間尊為“關公”,又稱美髯公。歷代朝廷多有褒封,清代奉為“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”,崇為“武圣”,與“文圣” 孔子齊名,現(xiàn)在很多人都會供奉關公銅像以保佑平安。
儒教奉關羽為五文昌之一,又尊為“文衡圣帝”、“關西夫子”,道教奉關羽“協(xié)天大帝”、“翊漢天尊”。中國佛教界奉關羽為護法神之一,稱為“伽藍菩薩”。道教奉關羽為護法四帥之一,又因其忠義,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。尊為“治病除災,驅邪辟惡,誅罰叛逆,巡察冥司”、“司命祿,庇護商賈,招財進寶”之神。
人們供奉關公銅像有很多的原因,相傳關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財,曾設筆記法,發(fā)明日清簿,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、收、出、存四項,非常詳明清楚,后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,所以奉為商業(yè)神;二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,最重義氣和信用,關公信義俱全,故尊奉之;三因傳說關公逝后真神?;刂鷳?zhàn),取得勝利,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,能像關公一樣,來日東山再起,爭取最后成功。這種信仰在清代,被各行各業(yè)所接受,對其頂禮膜拜尤盛。
有的人們供奉關公銅像,是因為關公是一種精神。關公崇拜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,它表達了人們對英雄人物的渴望,流露出人民百姓向往忠義的感情。維護和承繼中華民族優(yōu)秀道德傳統(tǒng),促進和增強海內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,是關羽崇拜、關公信仰在當代社會中所具有的新價值和新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