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么人們供奉銅關公像雕塑為神
提到關羽大家應該都知道,也就是現(xiàn)在人們所祭拜的關公,歷史上的關羽還是一個戰(zhàn)功卓著的名將,過五關斬六將雖出自小說家語,但斬顏良是有史可證的。建安十三年(208),曹操擁兵百萬南征荊州、窮追劉備,關羽奉命率劉琦水軍,濟渡亡命中的劉備,后與周瑜聯(lián)軍,埋伏華容,狙擊敗退的曹軍,隨之輔佐劉備收江南諸郡,以功拜為襄陽太守,駐軍江北。劉備征蜀,關羽鎮(zhèn)守荊州,使東吳不敢下手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),他敗曹仁,水淹七軍,于禁為降,計斬龐德,威震華夏。但他剛愎自用,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,大意失荊州,本人也被吳將呂蒙擒獲、遇害。可見歷史上的關羽并非完人,那么為什么會銅關公像會受到民間的普遍尊奉呢?關公被神化始于何代呢?
在《全唐文》收入了唐德宗貞元十八年(802)董侹的《重修玉泉關廟記》一文,知中唐已有關廟,關羽已被崇拜。南宋偏安一隅,使三國封建正統(tǒng)史觀由原先的帝魏寇蜀改為帝蜀寇魏,而忠心輔佐劉備的關羽隨著政治價值的提高,神化色彩更為濃烈了。這種風氣遺留至元,據(jù)《元史·祭祀志》記載,宮廷做佛事時伴有“抬舁監(jiān)壇漢關羽神轎”,既有神轎,必有坐在轎內的關羽偶像,它也許是從關廟里請出來的關羽神像。這是關羽神化正式見于正史的最早記載,隨后《明史》也有相同的記載。甚至出帝王敕封,這是封建統(tǒng)治者借以宣揚忠義思想,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像關羽那樣盡忠義于君王,獻勇武于社稷。
明孝宗時,庸愚子(蔣大器)為《三國演義》作序指出“關張之義,尤宜尚也。”經(jīng)過羅貫中藝術加工的關羽形象正是忠義思想的化身,它因投合封建統(tǒng)治者加強思想控制而大走紅運。如萬歷四十二年(1614)明神宗時,將其神位晉級為“協(xié)天護國忠義帝”,加封為“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(zhèn)天尊關圣帝君”,敕封令下,“關帝廟宇遍海宇,一村一社處處有之,雖塞垣邊障,祠宇亦多”,甚至此風刮進宮廷,明天啟年間(1621-1627),“宮中豎關帝像二尊,一大一小”。
清代推崇關羽更是賣力,究其原因,似與清之立國有關。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個《三國演義》迷,從中學到不少兵法與韜略,在統(tǒng)一關外的戰(zhàn)爭中,努爾哈赤所率領的旗兵幾乎旗開得勝、馬到成功。為了神化自己,把人為的勝利因素涂上了一層神秘色彩,說成得到關羽神佑。順治九年(1652)敕封關羽為“忠義神武關圣大帝”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)改封為“忠義神勇關圣大帝”,乾隆三十四年(1769)敕封為“靈佑忠義神武關圣大帝”。從此,關羽被抬到武圣的高度,所立的武廟與孔子的文廟比肩。